发布时间:2025-10-15 18:02:57    次浏览
要回答题目中所提的问题,我首先要再明确一下对“应试教育”的定义。应试教育指的是教学过程是围绕特定的考试展开,并且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的教育模式。尽管在表面看来,学生似乎学到了不少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能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充其量只能成为谋生工具。因而,一旦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这些知识关系不大,它们很快就会被遗忘得只剩下几粒尘土。应试教育是邪恶的教育吗?答案是肯定的。学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是两个重头戏。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无名文章,都要把每一句话盖棺定论,给出唯一的标准解释,以致不断有作品有幸入选教材的作家跳出来抗议自己的写作本意被严重歪曲,真不知那些已经躺在棺材里的作家怀了多大的憋屈!作文则从平时的教学到最终的评分都循规蹈矩,学生们也只得老老实实地参照“标准满分作文”来依葫芦画瓢。当然,在缺乏大量自由阅读以及接受了机械的阅读理解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又能指望学生写出多好的作品呢?学数学,目的本应是思维模式的构建和逻辑推理训练,在更高层次上则是构建与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并列的数学观。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应试教育却硬是改成了“思维的举重”,把一门充满灵性的科目教得苦逼而沉重;孩子们的头脑本应被塑造得曲线玲珑,却往往变成一个傻憨的小胖墩体态。难怪有人说中国学生只是算术厉害而并不是真正懂数学。名校名师们津津乐道于他们的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得到几乎满分的成绩,甚至在国际比赛中为中华扬威,却不知在内心里是否还有几分清醒,知道他们培养的不是数学高手,而只是解题机器。学历史,本应是“读史使人明智”,却硬生生地将重要的历史事件用同样的规格分解成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这几大块。如果时间地点人物因为是客观事实,所以自然地应当有唯一标准答案,为嘛意义也是唯一确定的呢?如此学历史,何谈“明智”?何谈建立历史观?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历史观也必须在思考和反复揣摩中雕琢成形。背了一堆“正确答案”,学生的认知不会比一台最古老的计算机更强。其他科目就不一一列举了。何况,讨伐应试教育的文章已经太多,无需在此列举更多的证据来揭露它的邪恶本性。我们还是回到本文题目中所列的问题。本人才疏学浅,也对自己的见闻之广阔没有足够的自信,因此不敢妄议“最”字,但却可以肯定地说,应试教育还不是最邪恶的教育。如果给应试教育一个辩护机会,他大概会很委屈地说自己是无心作恶,出发点其实是好的,并且在特定的大环境下也是无奈的选择。然而,还有一种更邪恶的教育,大概连这些辩护词都无法成为它的遮羞布。为表述方便,我暂时把它命名为“超试教育”。应试教育中用90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超试教育宣称它可以用45节课就完成,并且还能涵盖比应试教育更多更难的部分。是什么给了超试教育这样的“自信”?引用超试教育自己的说法,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孜孜不倦地追逐分数,因而能够“赢在起跑线上”,比应试教育表现得更好。而在具体实现手段上,超试教育宣称它比应试教育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资源获取更好的师资,因而也更有信心获得胜利。如果说应试教育还羞答答地掩盖着自己对考试分数的饥渴,那么超试教育则是从一开始就毫不掩饰自己对分数的野心,甚至厚颜无耻地将自己粉饰成在应试教育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的孩子们的大救星。 够邪恶了吗?够无耻了吗?如果你们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只能无奈地恭喜大家想象力还不够强大。下面我要说的,在我看来不仅邪恶加无耻,还令人恶心。应试教育和超试教育并非各自独立的系统,更确切地说,超试教育自身是不能成为系统的,而只能是寄生在应试教育中。原因很简单,因为应试教育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并且具有唯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超试教育更象个私生子,一方面嫉妒应试教育得天独厚的地位,另一方面挖空心思地和应试教育争夺利益。刚才已经说过,超试教育宣称自己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参与超试教育的孩子同时不得不接受应试教育,因而超试教育刻意将同样的学习内容提早半年甚至一年,从而可以更轻松地实现“赢在起跑线上”的目标。孩子们似乎也真的“赢”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为这样的“胜利”好好庆祝一番呢?且慢!让我们想象一下,当孩子们在应试教育的跑道上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艰难前行时,有人热情地递上一瓶东西说:“孩子,我们研制成功了一种神奇的饮料,它可以帮助你更快地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当那些喝了瓶中的神秘饮料的孩子看起来表现得更好时,我们在额手相庆之余难道不需要探究一下这种饮料是如何起作用的吗?它是不是对孩子的身体有害?我们不能寄望饱受应试教育折磨且还不具备足够辨识能力的孩子具备这样的危机意识,然而家长们呢?他们负有保护孩子的责任,并且也应当有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很遗憾,现实状况是,几乎没有家长对饮料的成分感兴趣,他们的眼睛只关注喝了饮料的孩子是否跑得更快。更讽刺的是,还有不少家长在鼓励孩子喝这种饮料,以此减轻自己为孩子学业操心的负担。此外,因为这种饮料昂贵且限量销售,有的家长为价格而纠结是否应该购买,有的家长则为了获得购买机会而通宵排队甚至为此大打出手。而当有比较清醒的家长提醒相熟的家长要小心时,后者却撇撇嘴说:“你的孩子能力强,不用你操心,当然可以淡定。就算这种饮料是兴奋剂,也先喝了吧,熬到终点再说!”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如果上帝真的悲悯世人,面对此种行状是否也只能摇头叹息?!当应试教育成为千夫所指之时,超试教育正如幽灵般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它躲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在无声无息中就完成了它的恶行。我们必须尽快把它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揪出来,让所有家长都看清楚它的邪恶本性,别再给它机会伤害我们的孩子。